Dr. PCPiLOT 電腦醫師日誌 , 2010/3/28 , 台中 , 天氣 晴

剛才在 TeamNAS.ning.com 發佈一則訊息 :
“二個異地備份才是資料保存的王道”

重要資料不管放在哪裡 , 消失的機率始終是存在的 ,
以前的老照片 , 放在相本裡 , 隨者歲月消逝 , 不管是泛黃或者蟲蛀 ,
搬家遺失 , 祝融風災水患 , 相片也許能夠倖存一世紀 , 但也有可能 , 只能放在記憶裡 .

新的數位年代來臨 , 相機以及攝影機 , 都已經從底片 磁帶 , 改採用記憶卡 , 光碟 , 或者硬碟機 .
光碟片可以儲存 700MB~25GB (CD~藍光) , 硬碟甚至可以放到了 2TB (2000GB)
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樣的內容呢 ?

以千萬畫素相片來計算 , 也許一張 5MB ,
光碟片可以存放 140 張 ~ 5000 張 , 硬碟可以高達 四十萬張相片 .
以每個禮拜拍攝 100 張為例 , 一年可以產出 5000 張相片 ,
假設連續拍攝 50 年 , 一個人一輩子大概能產出 25 萬張相片.
(數十年後 , 大家的告別式裡 , 累積的照片 , 一定可以連續放他個二三天不重複了)

試想 , 人體都有停止工作的一天 , 機械能夠服務數十年嗎 ?
我們的硬碟機能夠終其一生地服務我們嗎 ? 已實際經驗來說 ,
目前我還沒見到十幾年還能運作的硬碟呢 .

運氣好一點 , 也許以後改採半導體式的記憶卡 , 有機會存放夠久一點 .
但也需要記憶卡廠商以五十年為期來設計記憶卡的電路與外殼 , 以免幾十年後 ,
即便電路完好 , 但是記憶卡的外殼都已脆化 ,想完整地放進讀卡機裡 , 都還辦不到呢 .

回想十七八年前 , 個人電腦記憶體還在 1MB , 硬碟還在 40MB 的容量 ,
現今 個人電腦記憶體已達到 2GB , 硬碟更到達 2TB 的容量 ,
(分別增加了 2000 以及 50000 倍)
目前記憶卡已達到 16~32GB , 相信容量增長到 1~2TB (2000GB) 也並不需要太久的時間 .

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

如果 , 沒有辦法像智慧出眾的出家修行人般地放下一切 ,
那就要做好在家眾的工作 , 既然 不想因為儲存方式失效而讓一生累積與心血付諸流水 ,
那就得準備好資料遺失的風險評估與承擔 .

一般人對於數位資料的保存 , 有概念一點的人 , 會透過 隨身碟 / 行動硬碟備份原始資料 ,
這樣的作為已經減少了資料損毀後無法回復的機率 ; 會為了資料救援而急赴 資料救援中心 ,
都是因為 沒有做到第一步的資料備份 .

資料備份需要多少成本呢 ? 簡單地說 :

1. 二份相同資料所需佔用的空間 ,
2. 資料備份的機制以及經常保持一致的時間成本 .

如果 , 個人資料不多 , 則通常會採取多人共用備份儲存體的方式 ,
也就是最近流行的 NAS (網路磁碟伺服器) .
以一個特大的儲存體 , 收納每個人的小量資料 , 一般式公司行號 ,
學校團體最適用 . 或者 雲端儲存也是一個方式 , 透過網路業者提供的線上儲存容量 ,
(通常也小於企業自行建立的伺服器) 備份自己的個人資料 .
至於 , 進一步降低資料遺失風險以及增加復原能力的方式就是 文章最開始提到的 :
“二個異地備份才是資料保存的王道”
透過電腦應用軟體及作業系統的自動化機制 (同步) 可以做到簡化工作程序負擔的好處 .
資料救援藏有許多難處 , 例如儲存媒體本身的損傷 (碟片表面刮傷 , 晶片毀損) ,
檔案系統錯亂 , 惡意程式破壞 , 訊號衰弱 , 讀取結構問題 ,
需要許多的設備 (像是精密儀器/無塵室/備用讀取結構 …)
設法讀取 微弱且破碎的資料 , 設法找到並重組成有意義的資訊 .

至於救援這件事情 , 價值不僅在於救援中心的設備/經驗/專業知識 ,
還在使用者自己的認知 .

Last modified: 06/14/2010

Author

Comments

Write a Reply or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