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主一個不注意 , 經常就變成公司裡最大尾的薪水小偷
— 貪便宜 不在意員工電腦規格的企業主 , 其實才是薪水小偷呢 .
— 更正電腦系統規格 不要拖太久 , 事後升級 仍然有機會 .

由於 環境或者工作負荷的變動 , 企業內使用的個人電腦 , 除非是 一開始購入電腦時 :

1. 有經過 事前的精密規劃 或者
2. 採用 一般超過需求的採購策略 ,

否則 , 時過境遷 , 到後來都會陸續發現 真實工作時的 電腦系統資源不足的問題 .

案例中的企業 , 經過普查以及使用者自行反饋使用經驗 二者合併分析 ,
約有一半多一些 , 是可以透過 升級做改善的 , 像是 :

更換中古 CPU / 新增記憶體 / 加裝固態硬碟 (會需要一併移轉作業系統到固態硬碟上)
這幾個主要電腦資源改善策略 來明顯提升 執行效率 , 減少電腦操作上的延遲感 .

只要當年不要買到難以升級的主機板 , 其實後面都有機會改善 . 像是 AMD A8 / A10 CPU ,
其實效能差異不大 , 這類主機板 的 CPU 升級是比較無感的 .

所以有兩種策略 :

1. 一開始買對規格 , 像是 作圖的工作站 , 大致是可以抓對在預算內的 最佳配置 (CPU / RAM / SSD / 顯示卡 …)

2. 行政文書類工作 , 先採購一般規格電腦 , 再根據 後來 使用者反饋工作過程 操作的狀況
與 系統資源數據用量 合併估算 哪些部分需要提升上去 .

第一種方式 , 使用者一開始就得到稱手的工具 , 一路能把工作做好 .

第二種方式 , 是缺乏採購與使用者經驗的策略 , 電腦使用者會經歷一段 不愉快的操作經驗 ,
有時還會誤以為這種 電腦操作延遲感是 正常的 , 時間拖久了 , 其實損傷的是 企業執行效能 這部分的利益 .

一次買對 , 或者 分階段補齊 (至少二三年檢討一次 , 第一次買錯沒關係 , 但是記得要趕緊修正) .

價差 如果經過 工程師協助規劃計算 , 其實 價差可能是幾千元 , 但是累積的效率差異就很可觀了 .

光是開機損失 (2 分 35 秒 v.s. 5 秒) 六年下來就是 NT$ 11250 (2.5分 * 250天 * 6年 / 60 * 180時薪)
這還沒計算到 每天八小時 , 花了多少的等待電腦系統回應延遲的時間 .

算到這裡 , 可以發現 , 與其買一台效能規格低落的電腦 , 如果補足規格 而預算
多不到 四五千元 , 企業主其實應該選擇 規格更符合 工作所需 系統資源的電腦 .

如果不幸的 , 每天八小時 , 真的有一小時在等電腦回應 , 我們來算算看損失是多少 :

1(小時) * 250(年度工作天數) * 6(年) * 180(時薪) =
NT$ 270,000 , 不說六年 , 只說一年好了 , 也是 NT$ 45,000

買一台正常一點的 商用電腦 , 花個 二萬多元 , 其實真的是在幫企業省錢賺效率的 .

今天起 就請企業主管 , 普查一下 同仁上班到底一天花上 多少比例時間在 等電腦 或者
等網路資源吧 , 別讓錯誤規劃的電腦規格 , 成為企業的薪水小偷喔 .

幫企業主與主管結論一下 :

1. 一台商用電腦 二萬多到四萬多都是合理的區間 .
讓同仁時時刻刻等電腦回應 , 那個時薪漏財情況才更嚴重 ,

2. 一開始買錯電腦沒關係 , 至少年度也要請總務同仁幫忙進行普查與檢討改進 , (假設中小企業欠缺 IT人員配置)

3. 一開始買電腦 , 盡量多花四五千元 , 讓規格到位 , 省去 浪費幾年的同仁等待電腦延遲的時薪浪費 .

Last modified: 12/30/2019

Author

Comments

經濟學 有理論會說 看不見的手(invisible-hand) 在經濟活動背後運作著 .

商用電腦 透過 諸多線上購物推播方式 , 其實很快就會抵達 能銷售的最低價格 .
以組裝電腦省錢為目的的方式 , 其實賺到的是 規格的自由搭配 , 但是少了
原廠的整體規劃 以及 日後的支援 .

企業主應該以標準 查訪詢價過程 , 而不是以最低價為目標 , 讓各種價格陷阱找上自己的企業採購 .
目前常見的 商用電腦 價格約在 NT$ 20,000 上下 , 有需要強化特定電腦系統資源時 , 價格還會往上增加 .

一分錢一分貨是所有經過買賣經驗洗禮的成年人都知道的法則 ,
貪便宜 不是不可能取得好貨 , 但是通常都要付出代價的 .

電腦界有幾個機會可以買到便宜的東西 :

1. 瑕疵品 , 拆封品 (線上購物被其他買家退貨的產品 , 重新整新後 , 重新進入市場銷售 , 冠名為 福利品 展示品 …)

2. 過季商品 , 圓場或者代理商為了避免 產品推陳出新換季 造成前一季產品滯銷庫存 , 會在 即將換季之前 , 忽然出清舊款庫存 .

3. 中古品 , 這個部分 最麻煩的是 買家並不知道 前手的操作習慣與保存環境 ,
運氣不好 , 遇到長時間運作不休息的使用方式 , 機器內外就算看起來整新過 ,
其實 硬體壽命也是被消磨殆盡 , 接手的買家 就算以優惠價格取得漂亮規格產品 ,
也別高興得太早 , 能用多久不出狀況 , 還是很難說的 , 企業透過這類方式取得的電腦 ,
其實要多準備幾台備機 , 當作零件互換時使用 . (通常是 政府機關 / 國中小電腦教室 / 中大企業 / 網咖 …
定期淘汰除役汰換下來的電腦 或者 零組件 重新拼裝而成 .) 四五千元可能可以買到
六七年前的不錯規格的主機 , 但是企業內如果沒有工程師 , 或者 沒有委外廠商協助 ,
恐怕要在 較高的主機故障頻率裡 尋求 業務中斷少一點的執行策略了 .

Leave a Reply to Steven Lai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